首页 > 常识 >

烟台三日游最佳方案

  •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3 08:53:22    

Day 1 

出门考斯特、开餐米其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几日在英佑兄弟照拂下,暂改头换面,充上流社会。
从酒店的2米大床中醒来,惺忪吃个早饭,与兄弟们汇合,一早去蓬莱(烟台下辖区)的丘山谷,1个多小时车程,从明艳海滨到氤氲山谷。
中巴车行进在蜿蜒小路间,窗外可见山谷迤逦,葡萄遍植,地貌极似法国波尔多地区。这儿是中国葡萄酒最好产区。


珑岱庄园,是法国拉菲集团在亚洲自建的唯一一个酒庄。也是全球第三家拉菲酒生产基地。
罗斯柴尔德家族,将这个酒庄交由小女儿打理,她也把这当做自己在中国的家,原本每年都会来住上一两个月,可惜如今疫情阻隔,她许久没能来。


高品质葡萄酒对生态环境要求略有苛刻。
蓬莱此地,与波尔多地处同一纬度,是极佳的海岸酿酒葡萄产区,土壤、光照、温度等生态特质,都符合优质葡萄酒酿制所需。
蓬菜现已位居世界七大葡萄海岸之一,且是国内唯一的“中国葡萄酒名城”。



珑岱红酒庄园建的并无奢华,沿着山势错落叠置了几层,室内陈设简洁有肌理,几个廊道布置有美术馆腔调。



珑岱葡萄园的春夏秋冬。



橡木桶酒窖。



墙上灯光,若武士,如舞者。


守门灵缇。
长得跟我一样老实,且帅。



在看到这张脸之前,让你想象下优雅且忠厚该是什么样子?你应该会有点苦恼的吧。
看到它,你就心说,嗯这个样子是存在的。



丘山谷,以及周边的几个山谷,已聚集了多个红酒庄园。
这是比较有意思的另一个。
Runaway Cow,逃牛岭。



免不了各种品酒。
可惜贱种如我,上过再多的红酒品鉴课,依然无法一窥其中奥妙,
简单说,红酒于我,喝起来都是一个味。
可做强烈对比的,是席间主陪,我们喝的每一款酒,他都能娓娓道来其品质和风味,众人叹服他对葡萄酒研究之精深,才得知他出任此地父母官仅8个月,来此之前,对葡萄酒并无兴趣,且近乎一无所知。
除了对主政地区特点风物的惊人学习力,他对自我的评议,和从政的使命感,也可称通透。



酒足饭饱,回入市区,
烟台这个名字,即来于这座叫「烟台山」的小山包。
而「烟台山」的名字,又是从何而来呢?这就要扯到倭寇上去了。
明朝时,倭寇袭扰沿海各地,除了浙闽等地东南沿海,山东半岛也是倭患甚重之地。朝廷在这座小山包上修建烽火台,每遇敌情便释放烟火为信号,久而久之有了“烟台山”的叫法。
说到倭寇,戚继光就是烟台人。6月底带姐妹们从浙江台州一路到福建海滨的旅行,所经临海、福州等沿海各城,都有大量戚继光的抗倭故事和战斗遗迹,尤其临海的台州府城城墙——江南长城,戚继光创建出空心敌台的设计,并在升任蓟镇总兵后,将其带到了北方长城,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的样子。



回到烟台山,
其实海拔只有42米,算一个小山包都勉强,但因其地理位置绝佳,像个迷你半岛一样,凸出进海里,背身又紧贴着核心市区,繁华中独守一静谧,且可清晰观察海面动静,
这是烟台山上转头回看烟台市区的景致。
鸦片战争前,烟台已经由明朝时一个军事所城发展为粤、闽、浙、辽船帮云集,粮、鱼、盐、丝诸产集散的北方著名商埠。
1861年中英《天津条约》后,烟台被迫开埠,成为山东地区最早的通商口岸后,立即成了西方列强在烟台的据点。前后有17个国家围绕这烟台山设立起领事馆、官邸、洋行等办事机构。
小小一个山包,款款走上历史舞台。



据说烟台山是亚洲现存最大的近代领事馆建筑群。
这我不敢确定。不过确实保存都较为完好,气息浓郁。
德国领馆建筑。



英国领馆建筑。



日本领馆建筑。
和欧美各国很不一样,很简洁实用,有点后来德国包豪斯的风格,侧面看又有点像碉堡。和日本当时的风格很贴合。
且位置占据得极好,二三层位置,对海湾里的军舰船只动向,看得一清二楚。
现在被做成了一个旗袍博物馆。


从日本使领馆望出去的海湾。
据说当时没有树遮挡,视野开阔。


冰心故居。

在福州三坊七巷时,我便看过冰心故居,并得知冰心即出生在那,不由得有点讶异,

陪同的烟台芝罘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郝有林先生告知,冰心3岁时即随父亲迁居烟台,在这间屋子里住了8年,度过了自己幸福的童年,从此将烟台视为自己的灵魂故乡。

那冰心父亲为什么要来烟台呢,这就又可以跟上期威海行纪(有所弃,便有所得「Day 4 威海」)以及上月的福州行纪内容(「福州篇」兵家不争之福地)连起来了,冰心父亲谢葆璋,便是福州三坊七巷和朱紫坊里批量产出的近代中国海军将领之一,1903年他受命来山东担任海军训练营营长,同时负责在烟台筹办海军学校,冰心这便跟着从福州来到了烟台。


烟台山顶灯塔。



灯塔下看市区。




海坝。
阻挡海浪,可使海湾内风平浪静。
这条海坝是由100多年前的荷兰人修筑,使用至今。



烟台山的美妙,除了西式建筑,还有中式亭阁,以及美妙的名字,
比如这个,惹波亭。



烟台山下,连着一条朝阳街,当时也是西方列强控制区,
如今成了烟台招牌式的历史街区,商肆林立,人流熙攘。
右侧建筑是1912年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北上与袁世凯“共商国是”,在烟台驻留时住的酒店。
这段里还有故事,后面讲。



张裕的故事同样源自于那个时代的烟台,
1892年,张弼士斥资在烟台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工业化生产葡萄酒的厂家——张裕酿酒公司。
百多年之后,张裕仍是中国葡萄酒界无可争议的领军者。




烟台刚出了句城市宣传语,
烟台,让世界微醺。
微醺一下成了热门词。



一个格外吸引眼球的酒店,
在窗子和墙上置满了各种巨大毛绒玩偶。



保留下的各列强国建筑,纷纷成了极靓丽的名片,
政府保护,游人青睐,
历史以戏谑的方式,嘲弄着人类的短视。



这红酒阵背后的历史建筑,是盎斯洋行旧址,
盎斯洋行是德国人的产业,1886年开办,经营进出口,保险,航运等业务,垄断烟台的西药和医疗器械市场。
这是我们此行的重要一站。



香港恒隆集团的掌门人陈启宗先生,是大承师父之一,
其外公谭宗灏先生,广东中山人,20多岁来到烟台,在此地创下一番事业,并曾负责过盎斯洋行业务。
而孙中山之所以北上北平与袁世凯议和前驻留烟台数日,一个重要原因是,谭宗灏是他表弟。据当地学者考据,很可能是时任当地商会会长的谭宗灏,向孙中山发出了驻留烟台的邀约,孙中山欣然应允,在烟台期间,与各界人士会面,发表革命演说,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振兴中国民生。



盎斯洋行内景,
如今是个精致的法国餐厅。
当晚我们就坐在盎斯洋行里,听当地学者冷永超先生讲述这些故事,从一个家族的历程里,窥见中国在大浪时局里的困顿、挣扎和自救。




Day 2 


上顶层吹吹风,当把游艇司机。


海上牧场,
初听这名字,以为是海上一岛,岛上芳草萋萋,牛马成群,心动间问烟台小伙伴英佑,海上牧场能骑马吗?
他听了初是一愣,继而狂笑。
直到了地方,我才恍然,海上牧场,原来是海中建的一个海钓平台。
这名字取的,直接叫海钓台不就得了,弄得我心猿意马。



我对钓鱼毫无兴致,其他人也怕晒,各个意兴阑珊。
便让小快艇开出去,捕了一网兜回来,取出来,活碰乱跳的2桶虾蟹,



自然成了午饭时的美味添头。


这一路上数次看到军舰,
南通长江大桥边瞥见已遭废弃的明斯克号航母(据说要改成主题公园),青岛港里停泊的一排战舰,烟台芝罘湾里的一些看似老旧的舰船…可惜都无缘登舰一览。

我便开始了我的烟台打卡之旅,
先是博物馆,赶到时已过入场时限,又一次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举动,博物馆4点30停止入场,我4点20才到酒店取上车,路上跟博物馆电话,请求宽限我5-10分钟,勉强得到同意,一路狂飙,4点36冲进博物馆,又是几番哀求,终于同意放行,
这时不知哪里又窜出来一人说,你这是何必呢?这让我们非常为难,明天来不行吗?
好不容易到手的胜利怎可轻易错失,我回敬到,你这是何必呢?明天周一,不都是博物馆闭馆吗?
对方说,按常规是的,但明天是特殊安排,照常开馆,你来就是。
确定?
确定。
那可太好了,此刻即便冲进去,也就剩20分钟的观览时间,走马观花都算不上,明天若是可以不计时间地逛,岂不惬意得多。
悠悠退出来,找了烟台牛屋,导航过去,享受蔚来的尊贵服务。
牛屋一如既往,坐落在城市核心位置,面朝大海,夕阳沉醉,点一杯城市特饮,吹着海风,出行以来,第一刻,彻底悠闲下来。



顺着海边走,陪夕阳慢慢落下,
退潮的滩涂上很多人,老老小小的,都手提了一个水桶,在石头里翻拣小鱼小虾。
像是一项有趣的活动,想加入他们,看看自己脚蹬球鞋,手无器皿,算了。



专心看海上日落吧。



回到酒店,近9点,
找去游泳池,正好关门。可惜了,这是个难得的海水泳池。



有点像邮轮内部设计的古早酒店大堂。




Day 3
早起第一事,奔赴博物馆,正好挤进来烟台周一的最高峰。


先秦时,
统治中心在关中、中原一带,时居于山东地区的部族泛称「东夷」,而更东部的胶东半岛则被称为「莱夷」,
至春秋,胶东半岛并入齐国版图,
秦国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三次登临之罘,即现在的烟台主城区芝罘区。
隋唐时,烟台地区是北方最大的造船中心,且是东方海上丝路的启航处,尤其与近邻新罗(朝鲜半岛)、日本有着密切的贸易交流。
金朝时(对应南宋),王重阳来悟道出家,来到山东,在登州莱州(今大部属于烟台地区)先后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七人为徒,并创设道教全真派,七位徒弟就成了金庸小说里大名鼎鼎的全真七子。
明朝政府为抵御倭寇,在此增设军事设施,修建军港,烟台地区也成为明代海防体系的重要防区,
甲午海战失败后,清政府为重整海军,于1903年在烟台创办海军学堂(1903年,正是冰心父亲谢葆璋受命来烟台筹办海军学校之时),用于培养海军军官,所出学子一度成为辛亥革命的主力,在中国海军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关于烟台开埠,其实过程略有曲折,
1858年,《天津条约》要求开设的通商口岸是在登州(今烟台下辖蓬莱区),当时派驻登州的英国领事马礼逊,经过详细考察后认为:登州港口水浅,并且没有船舶避风场所,沿路考察至烟台,因其优越地理位置和优良港湾条件,选中烟台取代登州作为开埠口岸。
1861年,清廷同意。1862年,登莱青道迁至烟台。烟台由此开始取代登州,成为地区中心。
这是以马礼逊命名的马路石碑。



还有朝鲜,看到吗



近代西方传教士的个人史,一个个挖出来,会是极其吸引人的故事。



当时的石狮子这么萌,可比现在的威严项有趣得多。



老照片中可以看出,
当时的烟台城中,洋腔洋调十足,



英文招牌比中文多,俨然似个欧洲小城。



来两个鼎鼎大名、但与烟台关系少有人知的烟台人。
《智取威虎山》里的杨子荣。


美国《时代》杂志创始人卢斯,出生长大于烟台。



卢斯就读的烟台芝罘学校,采用全英制教育与管理模式,曾被誉为“苏伊士运河以东最好的学校”。


孙中山先生在烟台驻留时与烟台各界人士的合照,

经求证,前排左二坐地者,便是谭宗灏先生,后面的房子可能是他当时的家。


数据会告诉你很多事。


送丈夫参军去的妻子,

这张照片有意思在于,妻子神情坦然,挺胸阔步。丈夫身形瘦削,脸色阴沉(戴帽子光线也有缘故),坐在驴子(或骡子)上畏畏缩缩,倒像个出嫁的女子。

这也是段被忽视的历史,

在如今tai海剑拔弩张的情势下,像是一段时隔大半个世纪的呼应。


博物馆出来,这个街景有点香港中环既视感。


受微信好友推荐,

吃一碗烟台最不可错过的海肠捞饭。

的确好吃。

烟台除了有西洋历史建筑区,也有中国历史建筑区,

所城里,号称一座所城里 半部烟台史

仍在大兴土木中,匆匆而过。


街边院落里都还住着不少人。

再会,烟台。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