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毛
洞庭湖的水,自古便是活的。它不仅养育鱼虾,灌溉田地,更孕育出一方水土的精魂。这精魂附着在渔歌里,缠绕在龙舞中,沉淀于茶香内,千百年来,在岳阳人的血脉中汩汩流淌。
岳阳这片沃土,滋养着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不仅仅是博物馆里琳琅满目的展品,而是鲜活跳跃的文化脉动,是镌刻在民族记忆深处的文明密码。

洞庭渔歌(图片来源网络)
清晨的湖面还浮着薄雾,渔民的船桨就划破了镜面,惊起几行白鹭。
“日从家里出嘞,月在家中挂嘞”,这一口腔渔歌原是渔民对天地最原始的应答。
如今机械渔船取代了木舟,但那些张口就唱的词句,仍在老渔民沧桑的喉咙里打着转。这渔歌的传承,恰如洞庭之水,看似平静的湖面下,乃是生生不息的文化涌流。

汨罗江龙舟竞渡(图片来源网络)
端午时节的汨罗江另有一番气象。龙舟的鼓点震得水面发颤,牛角粽在沸水里翻腾。孩童们额间点着雄黄,看艾叶与菖蒲在门楣上摇曳。
汨罗江畔的端午习俗,非遗的名号响亮。在龙舟飞渡前的祭龙头仪式中,老匠人用朱砂笔为木龙点睛的刹那,分明可见楚地巫风犹存。
这些仪式背后,是一个民族对气节的坚守,对正义的向往。

巴陵戏(图片来源网络)
舞台下人头攒动,且老人居多。巴陵戏老生一开腔,洞庭湖的浪涛便涌进了唱词。弋阳腔混着汉剧弹腔,再被本地方言腌渍出了独特的韵味。岳阳花鼓戏更令人陶醉,有婉转悠扬的“打锣腔”,还有诙谐幽默的“小调”。临湘花鼓戏则唱腔优美,有高亢激昂的“花腔”,也有舒缓抑扬的“平腔”;有载歌载舞的“走场”,也有以唱为主的“坐场”,还有以说为主的“念白”,艺术风格独特。
庙会上的九龙舞从来不缺少看客,九条彩龙在锣鼓声中翻腾,龙鳞反射的光亮晃得睁不开眼睛。舞龙汉子们的汗水落在地上,与千百年前祈雨先民的虔诚如出一辙。

九龙舞(图片来源网络)
君山岛的茶园总是笼罩着一层青色的薄纱。采茶女纤细的手指在芽尖翻飞,炒茶师傅用一双青铜色手指触摸着火候。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让茶叶在杯中三起三落,仿佛将整个洞庭的烟波都收束其中。
临湘青砖茶却要经年累月地渥堆,茶农们像守候婴儿般照料着发酵中的茶块。当陈香终于溢出,压制成砖的不仅是茶叶,更是凝固的时光。

岳州扇(图片来源网络)
老巷深处的作坊里,岳州扇制作技艺正在匠人指间传承。七十二道工序的精细,让每把扇子都成了可握持的山水画。
平江皮影戏的影人制作更是堪称一绝,其吸收了剪纸、绘画、雕刻的艺术精华,刀法多变,虚实结合,繁简相映,惟妙惟肖。“影人”制作就如十月怀胎,选皮、制皮、画稿、雕刻、上色、脱水发汗和缀结……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

皮影戏(图片来源网络)
长乐甜酒飘来了醪香。屈子祠前香烟缥缈。祭典的仪式年复一年,祭文的内容却少有人记得真切。
人们磕头如仪,心里想的或许是明天的仕途、后天的财源、出行的平安和子孙的兴旺。这些物什,有的热闹,有的冷清,有的在台上光彩照人,有的在作坊里默默无闻。它们像江上的波纹,一层层荡开,又一层层消散。
今人看古人留下的这些“宝贝”,未必懂得其中的艰辛,只觉得有趣。而传承这些技艺的人,多半也说不全什么大道理,只是固执地守着,不肯放手。
非遗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过去的见证,更在于它是未来的资源。当渔歌撞上现代音乐,当皮影邂逅3D电影,古老的精魂正在以新的方式延续。从洞庭渔歌到平江民歌,从岳阳花鼓戏到洞庭木雕,岳阳的数十项非遗瑰宝正如洞庭湖水系般纵横交错,共同编织成璀璨的文化网络。
站在洞庭湖畔,看湖水与天际相接,忽然明白:非遗就像这湖水,看似平静却暗流涌动,表面传统却内涵常新。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也孕育着文化创新的无限可能。
保护非遗,不仅是保存过去的技艺,更是守护未来的可能性;不仅是对先人的致敬,更是对后人的承诺。在这文化自信的新时代,让非遗的活水永远流淌,或许是我们最应该书写的岳阳楼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