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职教之舟扬帆东盟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8 07:21:00    

①首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奖选手、柳州职业技术大学的安宸厉(左一,印度尼西亚籍)正在学习VR知识。

②首届柳工—柳职大印尼国际工匠学院学生正在使用VR设备学习工程机械知识。

③首届柳工—柳职大印尼国际工匠学院学生正在柳职大实训教室里上结业课。

④南宁职业技术大学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学生进行新能源汽车维修实训。邓汝奎 摄 除署名外均由学校供图

5月11日至1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组织36所高校赴柬埔寨金边和泰国曼谷,举办“留学广西”国际教育展,签署10项合作备忘录,超4000人观展。此情此景,成为广西教育国际化浪潮奔涌最鲜活的见证。

回溯过往,广西职业教育的这条开放之路已行走了20余载。从2004年起,广西先后组织高校赴海外举办了27场“留学广西”国际教育展,特别是2023年以来,广西在东盟10国立项建设了17个“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成为广西面向东盟打造职业教育开放合作创新高地的基石。

由“量”到“质”,由“形”至“神”,正是广西职业教育内涵升级的生动体现,也是广西紧扣“体系构建—产教融合—职教走出去”为主线的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合作发展之路。

从“量的增长”到“质的提升” 办学能力实现跃升

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历程中,广西职业院校以创新实践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的跨越,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与柳州职业技术大学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以“非遗传承+现代设计”为特色,壮锦织造、坭兴陶工艺等专业成果斐然,在2025年广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斩获43枚奖牌,金牌与奖牌总数位居南宁中职组榜首。

柳州职业技术大学则聚焦工业机器人等前沿领域,走出一条内涵式发展之路。2005年,该校毕业生甘达淅成长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其团队近5年获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指导学生获12项国赛金奖;他扎根机械厂生产一线,先后完成100多项技改、生产工艺创新项目,拥有专利授权10多项。

与此同时,广西持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拓宽多元化人才培养与成长通道。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改革,形成涵盖对口中职招生(含高职对口中职、本科对口中职)、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和退役军人单独招生的考试招生模式,为不同群体搭建了多样化的成才桥梁。目前,广西构建起覆盖“中职—高职—职业本科”的完整人才培养链,职业院校数量从2015年的264所发展至如今的310所(含4所职业本科学校),在校生达142.8万人,成为民族地区职教体系最完备的省份。

从教育部发布的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名单来看,广西职业院校师生获奖创历史新高,获奖149项,其中金奖18项。

技能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并不是奖牌可以衡量的。近10年来,从广西职业院校走出的毕业生逾300万人,占新增从业人员的70%以上,成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本地产业发展新生力量。

从“点对点”到“全链条” 产教融合走向深入

广西通过构建“行指委—职教集团—产业学院—实训基地”四级产教融合体系,推动职业教育从分散化合作向系统化协同转型,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深度融合新格局。

在平台建设与规模拓展上,广西75个职教集团联动3000余家企业,年均开设超200个订单班,企业参与办学比例从38%跃升至72%。2023年落地南宁职业技术大学的广西首个“比亚迪产业学院”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该学院由政校企三方组建“3+10+1”合作联盟,计划3年内定向培养10万名新能源汽车领域技能人才,精准填补南宁市产业人才缺口,成为产教深度融合的标杆项目。

校企深度合作成果斐然。2024年9月,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2302)班的周继成和(2301)班的熊春国同时进入了一个新的班级——“华为维修技师班”。学院与华为共建“华为维修技师班”,累计为华为输送3600余名人才,其中260人成为持有华为股份的正式员工;在华为研究基地,该校毕业生占比高达14%,是全国为华为提供最多学生的高职院校。

区域产教协同发展方面,柳州以汽车产业为核心,依托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职教园区资源,建成柳州市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作为政府、学校、企业共建的公益实体,该中心累计开展技能培训37.28万人次,承办国家级竞赛21场,每年为汽车产业链输送超5000名技术人才,完成338项技术攻关,解决2853个生产难题,实现职业教育与地方支柱产业的深度嵌合与双向赋能。

从区域性产业学院的精准育才,到龙头企业定制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从实训基地与产业园区的空间融合,到技术攻关与人才供给的协同并进,广西职业教育正以全链条产教融合为引擎,打破教育与产业的壁垒,构建起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机衔接的生态体系,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技能动能”,为全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广西方案”。

从“区域联动”到“造船出海” 国际交流取得突破

在全球职业教育合作的浪潮里,广西凭借“背靠大西南、面朝东南亚”的独特区位,化身国际职教交流的“弄潮儿”,把职业教育的“小船”升级成联通东盟的“巨轮”,职业教育凭实力“圈粉”。

2024年,受印尼国立理工学院校长联席会委托,在自治区教育厅的支持下,柳州职业技术大学牵头80所中国职业院校同印尼国立理工学院牵头的49所印尼全部公立院校一起,启动了印度尼西亚职业教育标准升级项目(简称ICVEEP项目),该项目的实施惠及近16.3万印尼学生,缓解了中资企业在印尼缺专业技术人才的难题。柳州职业技术大学与“走出去”企业以及印尼当地学校,校企校协同,共建“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在印尼形成了国际化办学的美誉度与知名度。在此基础上,整合中方及印尼政校行企资源,为更多的中资企业、职业院校搭建合作平台,实现从“借船出海”向“造船出海”再到“组团出海”的升级。

截至目前,广西在东盟国家已立项建设17个“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不断强化“中文+职业技术技能”教育。24所高职院校在国(境)外成立了28个海外培训基地,持续开展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或技术服务,为企业培训技术工人年均超1万人次。

在“走出去”的同时,广西职业教育不忘“引进来”,创新举办7届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达成合作协议、签署备忘录100余项。成立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与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共建中国(广西)—东南亚技术与职业教育培训中心。通过在越南、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老挝、柬埔寨、菲律宾等7个东盟国家举办“留学广西”国际教育展,每年吸引东盟国家在广西高职院校留学超千人。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08日 第05版

作者:本报记者 周仕敏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