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2024年浙江金融审判“成绩单”发布:“精准裁判”护航营商环境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11 19:32: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邹宸 通讯员 王华卫

借船出海,却让船主买单?这背后产生的纠纷该怎么判?

2024年浙江法院审判了这样一个案子。

张某乙是某上市公司时任董事长、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张某甲的妹妹,名下实控一家公司。

作为某上市公司的关联方,张某乙为实现自身融资需求,借上市公司名义以“共同借款人”身份与借款方李某签订《借款协议书》,一借就是足足借5000万元。

协议签订后,李某将5000万元汇入张某乙个人银行账户。

借款期限届满后,李某不仅利息收不到,连本金也分文未收回,这下李某着急了,遂起诉要求某上市公司、张某甲、张某乙归还借款本金及相应利息。 那么某上市公司方面是否需要承担还款责任?

经查,某上市公司未参与借款磋商过程,案涉借款合同虽已签订,但资金未实际进入该上市公司账户,其未实际获益。从本质上看,某上市公司并非共同借款人,而是以共同借款人身份为张某乙等借款人的借款提供增信或作为债务加入人加入了张某乙对李某的债务。

而张某乙作为关联方,其行为未遵循上市公司担保决议流程,且未对外进行关联交易信息披露公告。

通俗点来说,某上市公司好比一艘“合规大船”,其“航行规则”(公司章程、监管规定)明确:若要以船名义开展“运输业务”(融资或关联交易相关行为),需提前履行报备、公示等流程。

关联方张某乙想“出海载货”(融资),却不愿走正规流程,干脆借了上市公司的“船名”(以共同借款人名义签合同)自己驾着“小船”(私人账户)就把5000万“货物”(借款)拉到自家“小码头”(实际控制的案外公司)去了。

整个过程中,这艘“大船”(某上市公司)既没参与“航线规划”(借款磋商),也没见过“货物”(未收取分文借款),甚至连自己的“船名”被冒用都不知道,还被要求共同承担“航行费”(还款责任)。

最终法院通过“穿透式审查”戳破了这层“幌子”,判某上市公司无需承担还款责任,维护了上市公司的社会价值和证券金融市场秩序。

此外,张某乙通过张某甲违规借出某上市公司公章,为自身借款提供担保和实现债务加入,某上市公司、张某甲涉嫌信息披露等违法违规行为已被监管部门立案调查。

上市公司违规担保问题是我国资本市场的“顽疾”和“毒瘤”,严重影响到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这样一个典型案例,生动展现了司法如何通过精准裁判为资本市场“输血供氧”。

图源: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

9月11日上午,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2024年浙江法院金融审判工作报告》及十大典型案例,会上还同步发布助力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典型案例,聚焦依法维护营商环境、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浙江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金融审判如何践行推动经济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是人民法院应持续思考和不断回应的课题。

潮新闻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2024年,全省法院金融案件一审收案20.04万件,较上年增加4.05万件,增幅25.34%;全省法院金融案件一审结案17.32万件,较上年增加1.06万件,增幅6.54%,收结案数皆呈上涨趋势。

收案数排名前两位的案由分别为民间借贷纠纷和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占一审金融案件收案数的64.37%、19.63%,该两个案由多年来均稳居金融案件案由的第一和第二位置。值得注意的是,融资租赁合同纠纷首次上榜金融案件前五大案由,且集中发生在杭州、宁波地区。

此外,在一审收案数整体上升的情况下,部分案件类型收案下降明显,其中信用卡纠纷较上年下降58.31%,票据追索权纠纷下降57%,票据类纠纷大部分案由呈下降趋势。

从结案标的看,2024年,全省法院金融案件一审结案标的总额1439亿元,一审平均结案标的额83.13万元,较上年分别增长9.62%和2.89%。结案时间上,一审平均结案时间47.21天,较上年减少1.87天,在案件量显著增加的情况下,审理天数不断减少,成绩值得肯定。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正如发布会强调的,浙江法院将持续以“如我在诉”的司法理念,通过精准裁判、高效解纷、前瞻治理,为浙江高质量发展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法治环境。

“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