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湘水北去 “王城”犹在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11 09:33:00    

湘水之畔,一座“王城”静卧千年——西汉长沙国,如一枚遗落在时光褶皱里的玉印,既铭刻着吴氏五代诸侯的荣辱兴衰,又沉淀着贾谊凭栏远眺时的叹息,滋养着现代长沙的城市之根、文化之魂和精神之气,诉说着长沙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基因密码。作家黄亮斌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王城》(2025年8月,湘潭大学出版社出版),以贾谊谪居长沙国任太傅的岁月为轴,采用文学手法再现历史人物与事件,打破了传统历史记载的局限,揭开了被历史尘埃掩埋的孤绝篇章。

从人间烟火中触摸时代脉搏。翻开《王城》,我们触摸到的不是教科书上扁平的年表,而是青铜器上斑驳的锈迹——那些被正史忽略的细节在此处闪闪发光。利苍腰间晃动的错金银弩机,利豨书房里翻开的《五星占》,乃至贾谊途经汨罗江时打湿的衣襟,都在诉说着教科书不会记载的故事。在这部小说里,政治不再是抽象的权力博弈。我们看到的是:贾谊在朝堂上被老臣们刁难时攥紧的拳头,吴著为父亲举行葬仪时眼中的泪花,辛追春游时对利苍无尽的思念,这些如同考古现场的陶片,拼凑出一个远比史书生动的西汉。贾谊在长沙国推行礼制的过程,读来尤为精彩。那些看似烦琐的礼仪规范,实则是权力运作的密码。当他在朝堂上据理力争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坚持,更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微妙平衡。

于人性幽微处重构历史叙事。《王城》的文学魅力在于其将历史理性与诗性智慧完美融合的叙事艺术。作品以贾谊流放长沙的经历为主线,却并未落入传统历史小说“忠奸对立”的窠臼,而是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历史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贾谊不再是史书中那个“年少英才”的扁平形象,而是一个充满矛盾与挣扎的思想者——他对屈原的凭吊,对周勃的复杂态度,对礼乐制度的执着,共同锻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文学家。作者没有将贾谊塑造成一个完美的英雄,而是忠实于历史的复杂性,展现了他对周勃从敌意到同情的转变,这种道德认知的成熟过程,对当代读者而言尤为珍贵。

在“活”着的历史中传承文脉根魂。历史长河奔涌不息,而《王城》恰如一枚被流水打磨的卵石,静静躺在河床深处,折射出西汉初年的长沙国那独特而斑斓的光谱,既保持了历史小说的厚重感,又注入了文学创作的灵动性。在这部作品中,历史考证与艺术想象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成就的。当贾谊站在湘江边,看着流水带走的落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历史人物的瞬间,更是人类面对时间流逝的共同体验。《王城》写贾谊,却又不只是贾谊。通过作者细腻的笔触,我们看到了贾谊在湘江畔凭吊屈原,以《吊屈原赋》自况,将个人的郁愤与家国之忧糅合成穿越时空的共鸣;看到了当鵩鸟入室,命运的低语与《鵩鸟赋》的哲思交织,他在政治漩涡中坚守理想。但更要看到的,是书中融入的马王堆汉墓考古发现的厚重底色,将虚构叙事锚定在真实的文明碎片上,传递着湖湘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精神特质,承载着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历久弥新的社会价值。

当合上《王城》的最后一页,那些历史人物并未离我们远去——贾谊的抱负、吴著的焦虑、利豨的忠诚,都化作一面镜子,照见我们自己的生存境遇。这部小说最突出的文学成就,或许就在于它让两千年前的呼吸与今天的心跳产生了共振,在历史的褶皱中,我们意外地找到了理解当下的密码。这不是一部关于过去的小说,而是一部通过过去照亮当下乃至未来的作品,它的价值将如马王堆出土的漆器一般,时间愈久,光泽愈亮。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出版社)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